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与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脑肿瘤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给58例脑肿瘤患者术前进行BOLD-fMRI及DTI检查。以手术诊断结果为参照,比较BOLD-fMRI检查、DTI检查及BOLD-fMRI联合DTI检查对脑肿瘤患者功能区激活、皮质脊髓束受累的诊断结果;分析其在功能区激活、皮质脊髓束受累诊断与手术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以及肿瘤与功能区皮质脊髓束的关系,确定手术入路和切除范围。结果参照手术诊断结果,BOLD-fMRI联合DTI检查对运动功能区激活、皮质脊髓束受累的诊断灵敏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均高于BOLD-fMRI检查及DTI检查(P<0.05~0.005),而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OLD-fMRI联合DTI检查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一致性为高度。本组患者中,肿瘤全部切除者34例,大部分切除23例,1例患者因术中病灶侵及骨质、上矢状窦致破裂出血停止手术。结论联合应用BOLD-fMRI和DTI检查可灵敏、准确反映脑肿瘤患者功能区激活、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可为脑肿瘤切除术前功能区定位、手术入路选择、术中神经功能保护、肿瘤切除范围等提供指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体层脑血管成像(MRTA)影像特征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MVD)术后听力障碍(HL)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行微血管减压手术的原发性面肌痉挛(HFS)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MRTA责任血管类型、面神经/责任血管接触点(NVC)深度和蜗神经脑池段长度与患者术后听力障碍的影响关系。结果术后听力障碍发生率9.2%。NVC深度和蜗神经脑池段长度的MRTA测量值对微血管减压术后听力障碍产生显著的影响。结论NVC深度和蜗神经脑池段长度的MRTA测量值对面肌痉挛MVD术后听力障碍的评估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颅咽管瘤(CPs)术前影像学特点在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行开颅手术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颅咽管瘤术前影像学参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颅咽管瘤影像学特点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质地、钙化程度及侵袭下丘脑程度与预后有显著关系(均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叶形肿瘤和实性肿瘤是影响颅咽管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895,P=0.005;OR=98.639,P=0.016);而肿瘤大小、钙化程度及侵袭下丘脑程度均不是颅咽管瘤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咽管瘤术前影像学参数中的肿瘤形态、质地可作为手术患者预后评估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大小、钙化程度、侵袭下丘脑程度可作为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手术者须根据颅咽管瘤术前影像学特点,评估手术风险,制定合理的手术策略,以期改善患者的预后,为患者带来最大益处。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脑出血(ICH)后局部脑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改变,为ICH的治疗提供靶点;以及预测可能用于ICH治疗的小分子化合物。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GSE24265数据集,其中包括4个血肿周围组织和7个对侧脑组织(4个对侧白质,3个对侧灰质)的芯片数据。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后,以log2FC>1和P<0.05为标准,筛选差异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为了明确差异基因之间的关系,构建PPI网络。用CMap分析可能用于ICH治疗的小分子化合物。结果经过分析共得到69个差异基因,其中28个为上调基因、41个为下调基因。GO分析显示,ICH相关的差异基因主要的生物学过程有白细胞迁移、炎症反应、细胞粘附和信号转导等。KEGG分析得到了与ICH最显著相关的信号通路,包括cAMP信号通路、白细胞跨内皮迁移、松弛素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PPI网络显示关键的节点基因有IL-1β、MMP-9、ITGAM、CAV1、KIT。CMap分析得到了5种可能用于ICH治疗的小分子化合物。结论本研究获得了ICH后表达水平显著改变的基因,如PROCR、HSD11B1、CTNNAL1、RPS4Y1、EIF1AY、KDM5D等。通过分析这些基因参与的信号通路和蛋白互相作用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得到了5种ICH治疗的候选药物。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微创手术治疗中3D Slicer的应用效果。方法1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按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D 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内镜微创组)和传统开颅手术组(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等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清醒时间、再出血及预后状况。结果内镜微创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0.005);术后清醒时间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0.001)。结论应用3D Slicer软件辅助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够显著发挥微创手术治疗和软件定位的优势,能使手术相关指标和血肿清除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同时还有助于降低手术创伤,改善患者的预后。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重组骨桥蛋白(r-OPN)通过调控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蛋白激酶B(Akt)通路对脑出血(ICH)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r-OPN组、r-OPN+抑制剂组,每组20只。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ICH大鼠模型;r-OPN组和r-OPN+抑制剂组大鼠分别侧脑室注射相应药物,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注射等量PBS。于建模后24 h、48 h、72 h给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建模后72 h检测大鼠的脑组织含水量,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TUNEL染色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率;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脑组织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r-OPN组大鼠各时间点mNSS评分、脑组织含水量、细胞凋亡率降低(均P<0.05),脑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p-Ak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TEN、Bcl-2相关X蛋白(Bax)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r-OPN+抑制剂可降低部分r-OPN的改善效果。结论r-OPN可能通过调控PTEN/Akt信号通路,减少ICH后神经细胞凋亡,减轻脑组织损伤,改善神经功能。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硬脊膜外出血(SSEH)的发病因素、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SEH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神经功能评定标准(ASIA分级)对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进行评估。9例患者(4例A级、2例B级、2例C级、1例D级)采用手术治疗,3例患者(D级)采用保守治疗。结果本组患者中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改善。9例手术患者均采用椎管扩大减压并清除血肿的手术方式,4例患者进一步行硬脊膜下减压;6例患者术后得到改善,其中3例患者痊愈。3例保守治疗患者中仅1例患者痊愈。结论SSEH的病因复杂,血肿来源于硬脊膜外静脉。早期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脊髓MRI检查的诊断至关重要;尽早进行显微减压(骨性+硬脊膜下)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案,脊柱稳定性的保护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治疗前的临床状态及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巨大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处理技术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MCA分叉部巨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单发动脉瘤,平均直径为(22.0±10.9)mm;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5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2例;均行开颅显微手术治疗。术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本组患者中,6例患者的动脉瘤行塑形夹闭,另外5例患者用联合颅外-颅内或颅内-颅内血管搭桥处理,其中3例患者行动脉瘤夹闭塑形联合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1例患者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双搭桥,1例患者行动脉瘤切除联合载瘤动脉端端吻合。术后CTA或/和DSA复查示,患者的动脉瘤均完全消失,4例颅内-颅外血管搭桥和1例颅内-颅内血管吻合患者桥血管均通畅。术后随访6~84个月,9例患者预后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GOS评分4~5分;2例患者有轻度残疾。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MCA分叉部巨大动脉瘤的主要方法,根据动脉瘤形态、解剖位置以及有无分支血管等特征,可以选择塑形夹闭和动脉瘤孤立或载瘤动脉近端阻断联合血管搭桥技术进行处理。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通过微血管减压术(MVD) 治疗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HFS)的手术效果及术中责任血管的判断。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MVD治疗的316例HF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效果及术中责任血管的判断。结果316例患者中,痊愈269例(85.1%),明显缓解27例(8.5%),部分缓解16例(5.1%),无效4例(1.3%);复发患者有9例(3.1%)。270例异常肌反应(AMR)消失患者的手术有效率为100%,31例AMR未消失患者为67.7%,15例未监测到AMR患者为33.3%。责任血管:小血管压迫组245例,手术有效率为95.1%;椎动脉复合体组71例,手术有效率为88.7%,两组手术有效率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结论MVD是HFS的首选治疗方法,术中电生理监测有助于术中责任血管的判断,手术结束依据为减压后AMR消失和术者经验。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ICP)监测联合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监测目标导向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sTBI患者随机分为动态ICP监测联合rScO2监测目标导向治疗组(联合监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外科重症传统监护治疗。联合监测组患者在神经外科重症传统监护治疗的基础上予以ICP联合rScO2目标监测指导治疗。结果联合监测组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较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出院时GCS评分均较入院GCS评分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监测组患者的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0.01)。出院后6个月时,联合监测组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mRS)及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1),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联合监测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CP联合rScO2监测目标导向治疗能有效缩短sTBI患者的总住院时间及NSICU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