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摘要】目的探讨FBLIM1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表达水平的差异,以及其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病理分级、IDH1分子分型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中获取胶质瘤的数据,分析不同级别、IDH1分型胶质瘤组织的FBLIM1 mRNA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实时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临床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和脑外伤非瘤脑组织的FBLIM1表达水平。用Kaplan-Meier分析FBLIM1表达水平与患者总生存期(OS)的关系。结果公共数据库的胶质瘤数据分析和手术切除的胶质瘤标本检测均显示,FBLIM1表达水平随着胶质瘤病理分级升高而增高,高级别胶质瘤的FBLIM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瘤脑组织;IDH1野生型胶质瘤的FBLIM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IDH1突变型(P<0.05~0.001)。生存分析显示,FBLIM1高表达组胶质瘤患者的OS明显短于低表达组,FBLIM1高表达组IDH1野生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OS短于低表达组(P<0.05~0.005)。结论FBLIM1在高级别胶质瘤组织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IDH1野生型胶质瘤的FBLIM1表达水平高于IDH1突变型;FBLIM1高表达的胶质瘤患者的预后更差。FBLIM1可能是一个脑胶质瘤病理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
摘要:目的研究μ、κ阿片受体激动剂对老年大鼠术后认知功能及海马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64只健康清洁级老年雄性大鼠,按照排除标准剔除4只,纳入6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只。予以各组大鼠异氟醚麻醉下剖腹探查术,随后μ阿片受体激动剂组大鼠尾静脉输注DAMGO 0.2 mg/h,κ阿片受体激动剂组大鼠尾静脉输注U50,488H 0.05 mg/h,对照组大鼠尾静脉输注等量生理盐水。应用Y迷宫实验测试大鼠的认知功能,观察记录大鼠的游泳速度、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停留时长、游泳距离。分别在输注前、输注后6 h、12 h、1 d、3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行为学检测结束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的TLR4表达水平及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结果3组大鼠海马组织的IL-1、TNF-α、TLR4、S100β蛋白、NSE水平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0.001),其中μ阿片受体激动剂组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3组大鼠Y迷宫实验中的游泳速度、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停留时间、游泳距离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0.001),其中μ阿片受体激动剂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3组大鼠输注前的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大鼠输注后6 h、12 h、1 d、3 d的NSS评分均显著低于输注前(均P<0.001),其中μ阿片受体激动剂组输注后各时间点的NSS评分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结论μ、κ阿片受体激动剂能有效地改善老年大鼠的术后认知功能,尤其是μ阿片受体激动剂,同时能显著抑制海马组织的TLR4表达,促进海马区域炎症反应消退。
摘要:目的探讨人类抗原R(HuR)在胶质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胶质瘤组织和正常对照组织各21例。体外培养正常胶质细胞株SVGp12和人胶质母细胞瘤来源的细胞株U251,qRT-PCR检测组织和细胞中HuR和多嘧啶结合蛋白1(PTBP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组织和细胞中HuR、PTBP1、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蛋白激酶B(Akt)蛋白表达;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实验检测HuR对PTBP1的调控作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E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胶质瘤组HuR mRNA和蛋白表达、PTBP1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与SVGp12组相比,U251组细胞中HuR mRNA和蛋白表达、PTBP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HuR通过结合PTBP1 mRNA调节PTBP1的表达。空白组和si-NC+oe-NC组细胞中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i-NC+oe-NC组相比,si-HuR组+oe-NC组细胞中HuR、PTBP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5),48 h和72 h的细胞活力以及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均P<0.05),细胞凋亡显著升高(P<0.05),p-Akt/Akt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si-HuR+oe-NC组相比,si-HuR+oe-PTBP1组细胞中HuR 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TBP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48 h和72 h的细胞活力以及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升高(均P<0.05),细胞凋亡显著降低(P<0.05),p-Akt/Akt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HuR可能通过上调PTBP1表达激活Akt通路促进胶质瘤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
摘要:目的研究微小RNA(miR)-124-3p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体积、病情严重程度间的关系,以及在预测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检测63例脑出血患者发病24 h内及5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外周血miR-124-3p水平。脑出血患者分别在发病1 d内及4 d时行头颅CT检查,测定脑血肿和水肿体积。分析血浆miR-124-3p水平与脑出血患者血肿、水肿体积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浆miR-124-3p水平预测脑出血患者院内死亡的价值。结果脑出血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比例和血白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头颅CT检查示,脑出血患者发病4 d时的脑水肿体积较发病1 d内显著增大(P<0.05),发病4 d与发病1 d内的脑血肿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miR-124-3p水平与脑出血患者发病1 d内和发病4 d的血肿、水肿体积及入院时ICH-FOS评分均呈正相关(r=0.45~0.78,均P<0.05)。脑出血患者中院内死亡患者22例,其血浆miR-124-3p水平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0.001)。ROC曲线分析示,血miR-124-3p相对表达量超过2.87时,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的价值较高,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794(95% CI 0.673~0.915),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5%和56.1%。结论脑出血患者的外周血miR-124-3p水平异常升高,且与患者的血肿体积、脑水肿体积及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在预测脑出血患者院内死亡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血友病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与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血友病神经外科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儿中,血友病A、血友病B、血管性血友病各1例。其中,血友病A和B患儿均在术前已确诊,均因脑出血后致药物难治性癫痫,经多学科评估后适合外科手术治疗;在围手术期补充相应凝血因子后,手术顺利,术后未出现再出血;术后随访24~30个月,均无癫痫发作。另一例患儿因外伤后颈髓硬脊膜下出血致四肢瘫痪而急诊手术,术中出现凝血障碍,术后因肺出血影响呼吸功能给予呼吸机辅助治疗;血液检查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2.6)、vWF活性(<3)显著降低,确诊为血管性血友病,给予相应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儿童血友病神经外科疾病患者给予合理补充凝血因子后,可安全实施相应的外科手术治疗,并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并总结反常性脑疝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反常性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9例反常性脑疝患者中,有2例发生于去骨瓣减压术后第2个月,5例出现于术后第3个月,2例发生于术后第5个月。9例患者均表现为骨窗处皮瓣塌陷、CT均提示脑中线移位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下降。5例患者临床表现为间断性头晕或头痛。在给予大量静脉补液和(或)头低脚高位和(或)腰穿注液和颅骨修补后患者病情均较前好转。结论静脉补液、头低脚高位与腰穿注液是改善反常性脑疝患者临床症状的应急方案;此外,及时行颅骨修补为改善反常性脑疝患者预后的较优方案。
摘要:目的研究血清C反应蛋白(CRP)/前白蛋白(PA)、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1(TFPI-1)及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颅脑外伤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98例颅脑外伤患者按入院后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将其分为轻型组(42例)、中型组(38例)、重型组(18例)。检测患者入院1、3、7 d时的血清CRP、PA、TFPI-1及血RBP水平,计算CRP/PA值。在患者住院14 d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判患者的预后,GOS评分1~3分者为预后不良组(69例),GOS评分4~5分为预后良好组(29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CRP/PA、TFPI-1、血RBP及3项指标联合在预测颅脑外伤患者预后中的价值。结果重型组患者的GCS评分显著高于轻型组和中型组;中型组GCS评分显著高于轻型组(均P<0.001)。3组患者随着入院1、3、7 d血清CRP/PA均逐步下降,TFPI-1和RBP逐步上升。重型组患者入院后1、3、7 d的血清CRP/PA明显高于轻型组和中型组,TFPI-1和RBP水平明显低于轻型组和中型组;中型组患者入院后1、3、7 d的血清CRP/Pa水平明显高于轻型组,TFPI-1和RBP水平明显低于轻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后7 d后的血清CRP/PA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TFPI-1、血RBP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01)。相比于血清CRP/PA、TFPI-1及血RBPP各项单一指标检测,3种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89.7%)和曲线下面积(AUC)(0.861)显著更高。结论血清CRP/PA、TFPI-1及血RBP能够评估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程度;同时3种指标联合检测对于颅脑外伤患者预后预测价值较高。
摘要:目的检测血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联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对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介入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行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的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1年后获取患者基线资料,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RDW、MMP-9联合GOS评分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年龄、RDW、MMP-9是影响GOS评分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RDW、MMP-9可鉴别诊断aSAH患者GOS评分≤3分/>3分(P<0.05)。结论RDW、MMP-9与aSAH介入患者预后评分指标GOS评分相关,通过检测RDW、MMP-9可用于辅助判断患者预后,对指导早期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443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单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组(单侧血肿组,340例)和双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组(双侧血肿组,103例);双侧血肿组患者又按手术方式分为双侧钻颅组(65例)与单侧钻颅组(38例)。对比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双侧血肿组与单侧血肿组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血肿组患者男性(90.29%)、头部外伤史(82.52%)的比例明显高于单侧血肿组(81.47%,64.41%);出现症状-就诊时间短于单侧组,肢体无力、精神症状的比例低于单侧组,头痛、恶心症状的比例高于单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侧血肿单侧钻孔组患者再次手术的比例明显高于双侧钻孔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相比,双侧血肿患者更加具备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特征性。采用双侧钻颅手术治疗,有助于减少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再次手术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治疗费用。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迟发性脑脊液鼻漏合并额颞颅骨缺损同期手术治疗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创伤性迟发性脑脊液鼻漏合并额颞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同期行显微镜(12例)或内镜(4例)辅助下脑脊液鼻漏修补和颅骨缺损修补术,采用“三明治”法修补脑脊液漏口,三维成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结果术后随访患者3个月~15年,平均7.8年。其中15例患者痊愈,术后未再发生脑脊液漏;1例患者术后发生轻微脑脊液鼻漏,经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半个月治愈;均无切口、颅内感染及排异反应发生。结论创伤性迟发性脑脊液鼻漏合并额颞颅骨缺损可以行同期手术治疗;显微镜和内镜辅助有助于发现漏口,对前颅窝底骨折迟发性脑脊液漏采用“三明治”法颅底重建有良好的效果。术前CT准确定位漏口,必要的综合治疗是治疗脑脊液鼻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