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19卷)-3期
文献列表评论
  • 1

    脑出血穿刺定位导板3D打印快速个体化定制模式的应用初探

    作者:钱骏,刘发健,张孙鑫,刘齐东,曹德乾,黄祚韵,汪洋,杜奇勇,徐如祥,冯金周页码:241-246

    摘要:目的探讨医工结合个体化快速3D打印脑内血肿穿刺定位导板定制流程的可行性、引导锥颅穿刺血肿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锥颅穿刺血肿引流术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常规CT下金属标志物定位(对照组18例)或3D打印血肿穿刺导板定位(观察组21例),比较两种定位方法的安全性和可行性;3D打印血肿穿刺导板通过医院组建的医学影像数据传输、三维建模和3D打印一体化系统来完成个体化产品定制并应用于临床。结果两组脑出血患者均完成锥颅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手术,无手术死亡。术中穿刺精准度评价为优者观察组19例,对照组10例;术后血肿清除率评价为有效观察组18例,对照组9例;术后恢复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通过医学云影像传输、三维建模和3D打印等一体化服务系统,平均耗费时间江油市人民医院观察组为(5.78±4.84)h,对照组为(4.64±1.43)h,四川省人民医院分别为(5.08±0.67)h和(4.14±1.35)h;3D打印产品完成时间江油市人民医院(132.67±7.25)min,四川省人民医院(131.92±6.69)min;组间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医学云影像传输融合3D打印服务一体化系统,可快速个体化定制3D打印脑血肿穿刺定位导板,能简化定制流程和满足临床急诊手术服务需求,提高血肿穿刺精准度和血肿清除率,此定制模式也有利于医学3D打印产品服务于临床并推广。

  • 2

    基于影像组学和机器学习的脑膜瘤病理等级分类研究

    作者:徐晨光,宋文雄,丁飞雨,陈玖,刘永,刘文,邹元杰页码:247-257

    摘要:【摘要】目的评估基于常规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脑膜瘤病理分级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27例接受术前常规磁共振扫描的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57例WHO Ⅰ级和70例WHO Ⅱ级),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158例)和验证组(69例)。将所有患者的T1WI增强和T2WI图像导入ITK-SNAP软件手动描绘肿瘤的感兴趣区域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对特征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后,再分别采用逻辑回归、高斯朴素贝叶斯、随机森林、K-邻近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分类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来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脑膜瘤病理等级的最佳分类模型在验证集中的曲线下面积为0.959(95% CI,0.878~1.000)。结论基于常规MRI的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分类器可以准确进行脑膜瘤病理等级的术前分类。

  • 3

    3D打印技术在“特殊分层”脑出血中的应用

    作者:吴阳,段光明,杨少龙,王勇,吴朝阳页码:253-257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数字设计及3D打印穿刺导板在一种“特殊分层”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特殊分层”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进行术前血肿三维分析、设计手术方案及应用3D穿刺导板精准手术治疗,术后通过CT复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通过术前应用三维软件分析血肿阈值、精准选择治疗方案、设计个性化应用3D打印穿刺导板进行手术治疗,达到了精准定位微创穿刺血肿;术后CT复查,血肿引流效果良好、患者症状明显减轻,达到了术前三维设计目的,进针方向与术前模拟一致、引流管位置位于血肿中心。所有患者无穿刺失败及穿刺通道出血。结论采用三维软件分析“特殊分层”血肿阈值、精准选择治疗方案、应用3D打印穿刺导板辅助“特殊分层”脑出血手术治疗,能达到精准、安全治疗,效果良好。

  • 4

    3D-Slicer软件在鞍旁脑膜瘤手术规划中的运用

    作者:宋旭东,罗波,刘毅,范润金,王潇娅页码:258-261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3D-Slicer软件在鞍旁脑膜瘤手术规划中的运用价值。方法收集16例符合条件的鞍旁脑膜瘤手术患者,运用3D-Slicer软件导入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获得多模态可视化模型。通过充分展示肿瘤与颅骨、周围神经血管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及测量模型中的各项参数,完成入路设计,制定手术方案,模拟手术操作。结果所有患者均按最佳的模拟手术方案进行手术,肿瘤暴露满意,三维重建图像与术中真实所见高度吻合,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3D-Slicer软件可为鞍旁脑膜瘤手术提供多模态可视化的三维解剖信息,指导个体化的入路设计,并在神经血管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5

    动脉瘤切除加端-端吻合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徐锋,刘英涛,胡宙页码:262-265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颅内梭形动脉瘤的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颅内梭形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结果2例颅内梭形动脉瘤患者行动脉瘤切除加端-端吻合术,疗效满意。结合文献复习,颅内梭形动脉瘤的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多采用再植术、原位搭桥和再吻合术等治疗。结论动脉瘤切除加载瘤动脉瘤的端-端再吻合术是有效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血流重建技术,避免颅外供体血管的获取。颅内梭形动脉瘤的颅内-颅内搭桥术宜个体化,搭桥术式取决于动脉瘤的部位、载瘤动脉和邻近有无供体血管等因素。

  • 6

    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硬脑膜动脉参与供血的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单中心临床疗效

    作者:凌海平,杭春华,那世杰,庄宗,刘涛,张玉华,张庆荣页码:266-277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硬脑膜动脉供血的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AVM)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合并硬脑膜动脉供血的高级别脑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4例,意识障碍1例,肢体无力1例,顽固性癫痫1例。Spetzler-Martin分级Ⅳ6例,Ⅴ级1例。所有患者均Onyx-18胶栓塞硬脑膜供血动脉和/或部分高流量的颅内供血动脉、深部供血动脉,栓塞术后48 h内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脑AVM,术后1周复查脑血管造影评估手术切除效果。结果6例患者成功栓塞10支硬脑膜动脉及其对应的畸形团,1例患者仅栓塞供血动脉近端,同时栓塞4例大脑后动脉(其中1例有血流动力学相关性动脉瘤),2例大脑前动脉分支(1例有血流动力学相关性动脉瘤),1例小脑上动脉。所有患者AVM均被完全切除。1例患者肌力较术前下降,2例出现颅内感染。临床随访7例,改良Rank评分0~1分7例,6例血管造影复查AVM未显影。结论硬脑膜动脉供血的脑AVM以高级别多见,同时兼备脑AVM和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显微外科手术前行介入栓塞治疗能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

  • 7

    小脑血管畸形手术治疗单中心经验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振兴,丁可,祝剑虹,茅磊,张力页码:272-277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小脑血管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小脑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1例动静脉畸形,36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静脉畸形。采用卡氏评分(KPS)评估患者入院及出院时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术后定期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病灶位于左侧小脑半球32例,右侧小脑半球43例,小脑蚓部23例。98例患者中3例病灶部分切除,95例全切;术后2例出现手术区域出血,6例出现梗阻性脑积水,5例出现颅内感染,4例出现后枕部皮下积液,1例出现脑干受损,1例出现小脑恶性肿胀,1例出现延髓球麻痹;98例患者完成随访64例,2例动静脉畸形患者复发并再次行手术治疗,病灶全切,术后无明显并发症。98例患者术前KPS为(61±13)分,术后KPS为(75±14)分,术前术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10.595, P<0.01)。结论小脑血管畸形的显微手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但需大样本、多中心、长期随访等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

  • 8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接受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程魏,张杰,宋照明,朱云扬,杨兴宇,孟嘉皓,严泽亚,尤万春,王中页码:278-288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预后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6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开颅夹闭治疗组105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组161例。统计两组的一般资料、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患者个人史、动脉瘤特征、术后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均预后良好(均P>0.05),开颅夹闭术后脑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更高(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脑出血、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是开颅夹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后循环动脉瘤、脑梗死及肺部感染是血管内介入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年龄与两种治疗方式的预后相关性较小(P>0.05)。结论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接受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均预后良好,开颅夹闭术后脑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于血管内介入,但两种治疗方式均预后良好。脑出血、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与开颅夹闭治疗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后循环动脉瘤、脑梗塞、肺部感染与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年龄不应作为开颅夹闭的相对禁忌症。

  • 9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王玉峰,蒯东,水新俊,成涛,任瑞林,郗磊,赵容,韩仰军,张磊,柴开君页码:284-288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对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重度颈动脉狭窄行CEA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均为症状性狭窄,伴有溃疡斑块。结果9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术中荧光造影均显示狭窄明显解除,血流通畅,术中阻断时间为20~30 min;术后有并发症,其中颈部切口周围轻度肿胀青紫5例,血肿形成3例,声音嘶哑4例,耳后皮肤麻木5例,同侧症状性脑梗死1例,无症状性脑梗死3例,过度灌注脑出血1例,局部血栓导致颈动脉闭塞2例,无严重致残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30个月,再狭窄3例,1例行球囊扩张术,其他2例继续随访中。结论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的、有效的、可靠的手术方式,也是唯一可以达到去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能完全重建正常管腔和血流的方法。

  • 10

    肿瘤电场治疗的精确电磁建模与仿真研究

    作者:杜宗伦,曹群生,吕著海,汪洋,刘宏毅,吕文奇,王梦遥页码:289-295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肿瘤电场治疗中的电场变化规律,揭示肿瘤电场治疗中组织物理参数、电极片阵列特性、施加电压大小等因素影响大脑内电场强度分布的物理机制。方法通过构建不同的电极片阵元与阵列,系统地分析电极片阵列中电极片数量和电极片特性对电极片阵列间电场分布的影响。采用全波电磁仿真分析方法对健康大脑和带有模拟肿瘤大脑进行仿真。定性分析颅内电场强度的分布特点以及电极片分布对电场分布的影响,定量分析肿瘤及外周组织区域的电场强度。结果电极片数目变化对阵列间场强有明显影响,电极片阵元特性对阵列间场强影响较小。颅内组织电导率与相对介电常数不同,颅内的电场强度分布是不均匀的,大脑白质中靠近脑脊液的部分,往往有更高的电场强度。相对于肿瘤外周组织区域和肿瘤外壳区域的电场强度,肿瘤核心中的电场强度就要更弱一些。颅内电场强度大小与电极片施加电压大小基本呈线性关系。结论颅内电场强度及分布主要由电极片数目、电极片分布、电极片施加电压大小和组织物理参数决定。合理布置电极片位置,可以通过有限数目的电极片在病灶处实现最大的电场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