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20卷)-3期
文献列表评论
  • 1

    脑动静脉畸形治疗的关键技术

    Essential techniques in treating 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作者:虞正权,刘建刚页码:241-244

    摘要:脑动静脉畸形(BAVM)包括保守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显微手术切除和综合治疗等。BAVM的治疗需要考虑个体化方案和治疗中心的特色和优势。显微手术作为最经典的治疗方式,结合术前导航、磁共振多模态和术中血流监测等技术,遵循科学的切除方式,可以做到在术中无出血的情况下,让大部分Spetzler-Martin高分级的复杂BAVM得到根治,而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

  • 2

    高压氧治疗烟雾病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

    Efficacy observation and safety analysis of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for moyamoya disease

    作者:王霞,孙曼曼,汪长豹,刘亚峰,宋秀云,徐婷婷,单闻,张治元页码:245-252

    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HBOT)烟雾病(MM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紫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26例MM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指标主要包括年龄、发病时长、血压、HBOT次数及压力、原发病情况、手术方式、入院及出院意识状态、肢体功能及有无不良脑血管病事件等。结果入组患者平均年龄(45.2±15.2)岁,大多在发病1个月内来院治疗;大部分患者入院时血压波动于正常范围,少数患者血压有波动,经治疗后稳定;26例患者中,13例为缺血型MMD,13例为出血型MMD;26例患者中,21例行高压氧治疗20~60次,60次以上者5例;高压氧治疗压力以1.6 ATA或1.6/2.0 ATA为主。治疗过程及治疗结束未见再出血及再次梗塞等脑血管事件发生。26例患者中,21例明显好转,4例好转,1例无变化。结论儿童及成人缺血型、出血型MMD患者均可行高压氧治疗,尤其在行颅内外血运重建术及血肿清除术等手术后,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未见再出血、再梗塞等不良脑血管病事件,提示安全性较高。在高压氧治疗前及过程中须控制患者的血压、颅内压等情况,可给予不同压力治疗方案。

  • 3

    血管内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分析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作者:包明月,田学丰,顾生才,刘飞,叶雷,张星页码:249-252

    摘要:目的分析脑动静脉畸形(BAVM)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探讨BAVM血管内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BAV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前CTA、DSA分析BAVM构筑,联合Spetzler-Martin分级制定血管内治疗的策略。血管内治疗采用分次治疗、静脉入路、高压锅技术等提高手术栓塞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概率。 结果本组49例诊断为BAVM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其中Ⅰ级13例,Ⅱ级14例,Ⅲ级18例,Ⅳ-Ⅴ级4例。术后GOS评分良好44例,不良4例,死亡1例,畸形团分次栓塞 5例,治愈性栓塞27例,大部分栓塞17例,部分栓塞5例。结论对于Ⅰ-Ⅲ级BAVM,血管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而高级别BAVM血管内治疗难度高,应针对具体患者综合治疗。

  • 4

    烟雾病患者血管搭桥术后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的回顾性研究

    Retrospective study on aspirin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pre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moyamoya disease after vascular bypass surgery

    作者:宋事竑,李有平,严剑,曾而明,洪涛页码:253-258

    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在烟雾病(MMD)血管搭桥术后脑梗死发生中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0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取血管搭桥术治疗的565例MM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应用阿司匹林将其分为阿司匹林组(406例)和未应用阿司匹林组(159例,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围手术期内脑梗死和术后3个月内脑出血的发生情况等,以明确阿司匹林在MMD术后脑梗死发生中的作用。入院、出院时和术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状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结果565例患者中,26例诊断为术后脑梗死,其中阿司匹林组术后围手术期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3.2%(13/406),术后3个月内脑出血的发生率为1.2%(5/406);对照组术后围手术期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8.2%(13/159),术后3个月内脑出血的发生率为0.6%(1/159)。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围手术期内发生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院mRS评分及出院时神经功能恶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脑出血、术后3个月mRS评分、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等是MMD术后发生脑梗死的可能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OR=0.204,95%CI:0.067~0.623,P=0.005)、梗死型MMD(OR=0.084,95%CI:0.025~0.277,P<0.001)、左侧血管搭桥(OR=0.234,95%CI:0.076~0.720,P=0.011)、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OR=0.008,95%CI:0.002~0.037,P<0.001)是MMD术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而术后应用阿司匹林(OR=2.897,95%CI:1.024~8.197,P=0.045)是预防MMD术后发生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MMD患者血管搭桥术后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可降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 5

    Glypican-1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表达分析与意义

    Analysis and significance of Glypican-1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作者:王晨辰,赵英,田学实,韩雨薇,梁国标,李晓明页码:259-263

    摘要: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浆中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1(GPC1)的表达特征,比较破裂动脉瘤与未破裂动脉瘤患者血浆中GPC1的表达差异。方法将实验人群分为4组,包括破裂颅内动脉瘤(RIA)和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患者各113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0例为疾病对照(DC)组,健康人群43例为健康对照(H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实验人群进行血浆GPC1含量测定。比较各组血浆GPC1水平,分析其与动脉瘤破裂之间的关系。结果GEO数据库中的基因芯片信息显示,GPC1在动脉瘤壁中的基因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颞浅动脉。本研究结果显示,在RIA患者动脉瘤壁中GPC1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UIA患者。GPC1在RIA患者血浆中蛋白表达明显升高,UIA患者与对照人群中则没有明显变化。Logistics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IA的破裂与GPC1血浆水平(OR:1.774,95%CI=1.146~2.747,P=0.010)密切相关。结论血浆GPC1表达水平是IA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 6

    伽玛刀治疗颅内转移性黑色素瘤疗效观察

    Effect of Gamma knife radiosurgery for metastatic melanoma of brain

    作者:马亮,傅相平,赵明,李洁,闫润民页码:264-274

    摘要: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后肿瘤控制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3年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7例颅内转移性恶性黑素瘤患者,多发43例,单发4例,给予行伽玛刀放射治疗病灶数223个,通过定期复查头颅核磁评估肿瘤治疗疗效。结果47例患者中,治疗肿瘤总个数223个,伽玛刀治疗后肿瘤局部的控制率92.82%,中位生存期8.2个月,颅内转移病灶进展导致死亡率68.09%。结论恶性黑色素瘤颅内转移病灶采用伽玛刀放射治疗,可明显控制颅内转移病灶进展,降低因颅内病灶进展导致的死亡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 7

    基于SEER数据库肺腺鳞癌脑转移术后预后因素分析

    Analysis of prognostic factors after surgery for brain metastasis from lung adenosquamous carcinoma based on SEER database

    作者:刘志丹,蔡洪庆,赵兵,王崧权,张广涛,方诚,万经海页码:268-274

    摘要:目的探讨肺腺鳞癌脑转移患者术后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结局数据库(SEER数据库),收集2010年—2019年肺腺鳞癌仅发生脑转移的185例患者,根据2019年的随访结果将肺腺鳞癌脑转移患者分为手术组(38例)和未手术组(147例),并回顾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2例伴有脑转移的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影响患者总生存期(OS)的相关因素。运用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脑转移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的KM生存曲线。结果185例脑转移患者的中位OS为6个月。单纯手术患者中位OS为3个月,手术联合放疗、化疗患者的中位OS为1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0.302,95%CI:0.137~0.663,P=0.003)、有无脑转移术后放疗(HR=2.242,95%CI:1.093~4.599,P=0.028)、有无化疗(HR=4.166,95%CI:1.911~9.081,P=0.000)、治疗方式(HR=3.307,95%CI:1.556~7.027,P=0.002)是影响脑转移手术患者OS的因素;有无原发部位手术(HR=2.963,95%CI:1.486~5.908,P=0.002)、有无化疗(HR=1.843,95%CI:1.286~2.640,P=0.001)是影响脑转移未手术患者OS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化疗(HR=0.247,95%CI:0.077~0.791,P=0.019)是影响脑转移手术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有无原发部位手术(HR=2.877, 95%CI:1.477~5.718,P=0.003)、有无化疗(HR=0.551,95%CI:0.384~0.790,P =0.001)是影响脑转移未手术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化疗和原发灶手术可以影响肺腺鳞癌脑转移患者的预后。

  • 8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针对颅内非生殖性生殖细胞瘤常规放疗后残留病灶的疗效分析

    Analysis on effect of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on residual lesions of intracranial non-germinomatous germ cell tumors after conventional radiotherapy

    作者:赖名耀,李娟,胡清军,甄俊杰,周江芬,文磊,周成,邓官华,叶敏婷,李少群,山常国,蔡林波页码:275-281

    摘要: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松果体区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NGGCTs)常规放疗后残留病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12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肿瘤中心收治的颅内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按纳入标准筛选患者:(1)病理或临床诊断为NGGCTs;(2)病灶位于松果体区;(3)临床分期为局限期;(4)松果体病灶经过常规放疗50~54 Gy/25~30 f后可见肿瘤残留(病灶最大径直径>10 mm)。分析入组患者SRS治疗后肿瘤局部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及治疗相关毒性。结果符合标准并纳入分析患者共27例,均为男性患者,中位年龄16岁(8~31岁);随访至2019年12月30日,2例失访,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8~142个月);SRS治疗后1个月客观反应率71.4%,疾病控制率为95.2%;3年无进展生存时间、3年总生存期分别为85.2%、8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同步化疗与预后无关(P=0.286、0.824);放化疗前肿瘤部分切除术、AFP>500 ng/mL、辅助化疗周期数≤4是不利预后因素(P=0.037、0.01、0.006);所有患者SRS治疗后未见急性放射反应,1例(3.7%)出现远期治疗相关脑部神经毒性。结论SRS治疗NGGCTs常规放疗后局部残留病灶安全、可行,耐受性好,可提高局部病灶控制,延长患者生存期,但由于病例数少需要进一步研究观察。

  • 9

    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临床初步应用

    Clinical efficacy of operation combined with iodine-125 radioactive implantation in treatment of recurrent high-grade glioma

    作者:许志剑,陈华辉,杨帆,王从晓,胡效坤,童民锋页码:282-286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手术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并与手术联合常规放疗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9年1月浙江大学附属金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复发高级别胶质瘤63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粒子组(n=27)和对照组(n=36)。所有患者均行开颅肿瘤切除,粒子组患者术中在黄荧光和神经导航引导下根据术前TPS方案植入125I放射粒子,对照组术后则行常规放疗,同时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KP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粒子组术后6个月KPS评分(t=1.143,P=0.023)、2年生存率(X2=4.855,P=0.028)更高,中位生存时间(X2=1.570,P<0.001)更长。结论手术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是一种可行且安全的治疗方式,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总体生存率,并延长生存时间。

  • 10

    影响前庭神经鞘瘤放射外科治疗计划的梯度指数的因素研究

    Factors affecting gradient index of radiosurgery treatments for vestibular schwannoma

    作者:吴瀚峰,潘力,颜美蓉页码:287-291

    摘要:目的探索影响前庭神经鞘瘤(VS)放射外科计划梯度指数(GI)的因素。方法收集上海伽玛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月—2021年9月收治的所有VS患者的治疗计划。根据因素对GI的影响是患者固有特性决定的还是治疗计划决定的分为两大类,再对上述因素和GI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研究共纳入309例患者的治疗计划,患者固有特性决定的因素中,肿瘤最大直径、肿瘤体积和GI的相关性有统计意义;而对治疗计划决定的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发现,各计划参数与GI的相关性均有统计意义;综合患者因素和计划因素的多因素分析发现,病灶最大直径、是否有手术史和覆盖指数的相关性有统计意义。结论VS治疗计划中,GI同时受到患者固有因素和治疗计划本身因素的双重影响,病灶大小和既往手术史对于GI的影响可能最大。